您的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详情

战乱谣言四起人心恐慌,北宋地方官张方平如何应对?

2023-06-24 18:56:28 来源:顶端新闻

#宋朝那些人事儿与典故#


【资料图】

至和元年(1054年)是农历甲午年,宋仁宗在位,大宋平定了侬智高之乱不久,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。然而这年发生了战乱时期才有的怪事,四川百姓争相逃进城市避难,甚至男女举办婚礼时也不挑选良辰吉日,仓促完婚。有的人还把手中的粮食、布帛、贱价出售,换成金银埋在地下。

原来北宋虽然消灭了侬智高势力,然而并没有找到他的尸体,有谣传说侬智高会借助大理国势力发兵攻打四川 。加上这一年是甲午年,四川民间谣传甲午年将会有战乱发生 ,谣言造成了四川百姓大恐慌,所以才会出现上面的一幕。那么宋仁宗、四川官员是如何应对谣言的呢?又将如何平息谣言呢?四川人又为何如惊弓之鸟如此恐慌呢?

诸葛亮曾说四川地势险峻,土地肥沃,刘邦以四川为根据地,建立了汉朝。四川的物产丰富茶叶、蜀锦、食盐闻名全国,进可攻退可守的四川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,每到王朝末期四川就会出现割据政权。

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了后蜀。60年后宋太宗淳化五年(994年)李顺攻入成都,自称大蜀王。934年、964年恰巧都是农历甲午年,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,每60年是一甲子,每60年是一个新的开始,四川人担心在甲午年(1054年)会有之前的战乱发生。北宋统治四川初期,曾爆发了全师雄,李顺、王均三次大规模的民变。

乾德三年(965年)宋太祖派王全斌灭了后蜀孟昶,这场战役很顺利,宋军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就打下了成都。四川人本以为以后就能好好过日子,没想到宋军主将王全斌纵容部下强占民女,抢夺四川百姓财产。一些投降的后蜀士兵发动叛乱,他们推举后蜀将军全师雄为首领。起初全师雄不想参与叛乱,逃到民间避难。宋将却灭了他满门,抢了他的全部家产,全师雄彻底没了退路,从此以后铁了心反宋。全师雄一度有10万人之众,此次叛乱持续一年多时间才结束。

宋太宗淳化四年(993年) 宋朝统治者对四川横征暴敛,四川人除了要负担正常赋税,百姓织布官方都要收税,四川地方官还禁止商人进行布帛生意,四川人要承担好几倍的上供给皇帝。有些富人趁机哄抬物价,囤积居奇。许多百姓生活贫困,无以为生,百姓怨声载道。王小波、李顺趁势发动民变,李顺的势力最大时有众20多万人,此次民变历时两年之久。

宋真宗咸平二年(999年)又发生了王均兵变,益州钤辖符昭寿,其父是五北宋元老重臣符彦卿。他这个官二代为人骄傲放纵治军不严,又十分贪财吝啬,利用权势织蜀锦赚钱,从百姓手中摊派蜀锦所需原材料,半年了不给钱。符昭寿的仆人经常凌辱士兵,士兵们忍无可忍发动兵变,杀死符昭寿推举军官王均为首领,兵变历时近一年时间。

这几次战乱造成了大量四川人死亡,全师雄之乱时王全斌屠杀了3万四川士兵,王继恩平李顺之乱,斩首三万人。另一次战斗中宋军斩首两万人,尸体顺着河流漂浮,血液染红了河流。战乱时期米价大涨,一斗米一千文钱,而平时米价是一斗米一百文左右,一下子涨了10倍。战乱时期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惨重。

另一方面三次战乱让宋朝统治者认为四川人喜欢造反,欧阳修就认为四川人好发动叛乱不安分守己当顺民。北宋初期地方官在四川采取了高压统治,禁止百姓私藏飞梭、刀一类的兵器,禁止百姓夜间聚集在一起。四川百姓一旦犯了小过错,地方官就将百姓连同妻子一并迁移到内地。

四川人崇拜灌口神,有人自称是神仙李冰之子,还自行设置官吏,有一百多人成为他的信徒。地方官程琳得知后立即将其斩首,并且把信众们迁移到内地。四川人都认为此人杀的冤枉。可见宋朝统治者对四川人很不放心,害怕四川人聚集在一起闹事,地方官用杀人来威吓四川人。

四川的官、民矛盾激烈,统治者害怕四川人造反,用严刑峻法对付四川人,百姓们只能是逆来顺受。另一方面四川几次大乱造成的阴影,始终埋藏在他们心中,有土地的农民只求不饿死就行,有一点积蓄的农民不敢做生意赚钱,生怕财产朝不保夕。四川百姓每天惶恐不安缺乏安全感,这正是谣言滋生的温床。

李顺民变平息之后,四川流传一则谣言,有白头老翁中午后食人,人们害怕的一到晚上就不敢出门。现代人看来这个谣言很荒诞,古代人相信鬼神,另外大乱之后人心惶惶,谣言也就应运而生。地方官张咏是个不信邪魔的胆大之人,他派人明察暗访找到了造谣的人,并且在闹事公开处斩造谣者,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。

宋仁宗皇祐四年( 1052年),另一则谣言在四川大街小巷不胫而走, "岁在甲午, 蜀且有变",一直传到了远在开封的宋仁宗耳中。这一年广西侬智高发动叛乱,四川再出事大宋江山就岌岌可危了,选一个合适的四川省长成为当务之急,宋仁宗千挑万选选中了程戡。程戡久在地方任职,之前也在四川做过官,熟悉四川民情 ,正是合适人选。

为安抚四川民心,宋仁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。首先是整肃吏治,地方官如有贪污、欺压百姓的一律严惩。四川的蚕丝欠收,宋仁宗还下令免去四川三年的蚕丝上供,并且给修城墙的人发奖金补助款,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官、民矛盾有所缓和。

另一方面宋仁宗下令如果有四川人来内地当兵,不符合士兵标准者,一律不得回到四川,各关卡严加盘查。这些人没有当上兵,拿不到国家固定工资,如果心怀不满,一旦造反就能引发社会动荡。宋仁宗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措施,一面安抚四川民心,一面加强监控。

程戡到任四川后,立即斩杀了散布将会有兵变发生的造谣者。四川屡经战乱,城防设施遭到破坏,程戡认为必须维修城墙,加强城防设施。宋仁宗同意了他的建议,下令四川各地修筑城池。四川的城防得到加强,百姓更有安全感了,甲午年发生变乱的谣言逐渐平息。1054年的上半年四川波澜不惊,宋仁宗看谣言得到控制,调程戡回中央任职。

孰料下半年风云突变,边境少数民族首领口口相传,侬智高将会借助大理国势力进攻四川,谣言随之传遍了整个四川,甲午再乱的谣言也死灰复燃。四川代理省长高良夫信以为真,调兵遣将前往四川边界,他命令百姓日夜修筑城池,并且在四川大规模征兵,兵员骤增三倍。

军营的士兵们一天到晚都在训练,四川的险要关卡也紧急关闭。宋仁宗紧急征调陕西士兵入川,大批铠甲、武器战略物资运进四川。四川境内弥漫着紧张、恐惧的气氛,似乎战争一触即发。宋朝官方并没有搞清楚侬智高的确切下落,怕万一消息属实,四川必定大乱,因此采取了防患于未然的措施。

没想到这些措施反而坐实了谣言,四川老百姓本来就没有安全感,一看官方如此兴师动众,本能反应是躲避潜在危险。因此才纷纷逃进城市避难,或者把金银财宝埋入地下,高良夫采取的措施适得其反。

面对谣言四川也有明白人,张俞就是其中一位。他写信给即将到四川赴任省长的张方平,分析谣言的真伪,以及幕后的造谣者。张俞认为大理和北宋一向友好,双方距离遥远,大理联合侬智高攻打四川没什么收益。四川的边境地区少数民族,靠出售马匹给北宋牟利。这则谣言可能是他们为了抬高马匹价格,故意制造出来的谣言。

张方平看到张俞的信后也认为谣言不可信,他采取与高良夫截然相反的措施,第一步安抚民心,他下令外地增援四川的军队、武器物资一律返回,调往四川边界防守的军队回到原地,修筑城墙的工程一律停止。第二步切断谣言散播,警告四川少数民族不得散布谣言,违者斩首。并告知他们如果侬智高真的攻打四川,张方平自有办法。

第三步 查找谣言源头,张方平调查出最开始造谣的是邛部翻译,张方平抓住此人将其斩首,并在四川边界展览造谣者首级。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。

至和二年( 1055 )元宵节灯节如期举办,四川各地的城门也都通宵开放,灯节持续了三天之久。张方平通过举办不设防的灯节,向百姓宣示四川很安全,不必担忧战乱,可以放心生活。百姓看地方官如此大胆举办元宵节,也就不再恐慌了,四川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。

甲午年会发生战乱的谣言产生原因,在于四川百姓的不安全感,以及对北宋统治的不满情绪。一个人说市场上出现老虎你不相信,两个人说你半信半疑,三个人说你就会相信谣言,人们总是有从众心理。而有效的辟谣措施首先是安抚民心,不要增加百姓的恐慌,另一方面还要找到谣言的散布者,公开真实信息给百姓,同时还要严惩散布谣言者,百姓得知真相后谣言也就没了生存空间。

标签:

上一篇:当前速读:2023年6月24日一美金能换多少英镑?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