充电桩发展现状
近年来,在全球低碳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下,我国新能源方面政策不断出台,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推出进一步刺激下沉市场增量需求,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和销售量迅速增长,作为电动汽车发展配套措施的充电桩,充电需求不断增大,进而推动新能源充电桩发展。根据不同的充电需求,有公共楼宇、商场、居民停车场或充电站等多种应用场景为电动汽车充电。
(资料图)
根据国家充电联盟数据,2022年10月公共充电桩数量为168.0万台比上一个月增加4.4万台,同比增长58.1%,其中直流充电桩71.0万台、交流充电桩97.0万台。从2021年11月到2022年10月,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5.1万台。桩车增量比为1:2.5,充电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。当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完善,面临着部分私家车因住所限制未能随车配桩、公共充电场站利用率低、充电难充电慢等诸多挑战。
面临问题与挑战
设备方面
01
充电桩利用率低,坏桩率高
利用率低下是目前充电桩行业实现盈利的最大障碍,充电桩行业前期选址缺少合理规划,为减少成本投入,投建慢充多余快充,慢充用户需求较少等原因,导致充电桩利用率低下。其次,生产充电桩的厂商居多,同时行业的壁垒较低,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,充电桩的质量参差不齐,在安装和施工标准不一。场站布局点多,充电桩出现故障后造成维修难、坏桩率高等问题,大多充电桩安装在室外,防护设施缺乏,易造成故障。
02
充电难充电慢
目前中国公共充电桩交流桩仍占主导地位,用户在充电过程中花费时间多,等待时间长,充电时间长短成为用户选择桩的一个痛点。充电场站前期盲目布局,导致部分场站充电位置偏远,车流量少且位置难找,充电运营商服务平台存在多个,且不相同、不通用平台,导致用户找桩慢、充电难和用户体验差等问题。
技术方面
01
充电桩技术更新迭代快
目前我国充电桩产业处于起步阶段,运作模式在探索中,技术水平在持续提升,产业模式在不断地完善。从充电技术角度来讲,充电桩本身并不是限制因素,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快充性能决定了未来充电桩充电技术的天花板。从社会需求、电网优化、国家“碳中和”方面来讲,未来充电桩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。充电桩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主要是功率、电网调节等方面。因正处于完善升级阶段,前期建设场站易受到淘汰,设备整体更新成本较大。
02
换电迎来高峰对充电站造成冲击
在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中,换电模式一直得到政策的青睐。传统车企以及电池巨头纷纷布局换电业务,国内换电业务的增长出现了提速的局面。充电两个小时与换电几分钟相比,用户更愿意换电,大量换电站出现,造成充电桩利用率下降,对充电桩的发展造成一定冲击。
运营管理方面
01
充电桩运营模式单一
现阶段充电运营商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收取充电服务费,但是需要投入很高的建桩费用和运维成本,其回本周期为1-3年,运营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水平,尚未形成可大规模应用推广的成熟商业模式。
02
缺乏维护和管理
近几年,在国家政策鼓励下,大量企业为进入充电桩行业抢占市场,以“重建设,轻运营”为主进行布局。大量充电桩经常出现损坏无法充电、扣完费用却无法充电和燃油车占充电车车位等问题。因布局场站电点多、设备技术不成熟,花费维修人工和管理成本多,市场回本周期慢,无利可图,对充电站的维护不了了之。
取得成效及建议
1保障体系
取得成效
国家市场监督总局2019年印发的《关于发布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公告》中明确,用于贸易结算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在使用中应接受强制检定,并在2020年10月再度确定,电动汽车充电站2023年1月1日起实行强制检定。
在技术标准方面,2022年9月8日,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国家标准《±800kv直流换流站设计规范》,其次国家出台相应充电设备技术规范,完善充电桩的技术标准。
在安全方面,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《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》。即保“三电”,也保“充电桩”,还赔“燃烧”。
建议
加强行业保障体系,完善充电桩的技术标准及安全监管体系。
2技术方面建议
取得成效
现今,已有800V高压平台、600A急速电流、480千瓦超充功率、6C/4C超倍率电池等技术,使用车辆具备充电5分钟,行驶200公里的能力。我国光伏企业自主研发的硅异质节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.81%,这是目前全球硅太阳能电池的最高纪录。“光储充放”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朗新科技(300682)产业园内落地应用,为园区构筑低碳内核,这种充电站的核心由光伏发电、储能电池、充电桩、反向充电,打造绿电零碳循环。
建议
加强以技术为点,生态为面,点面结合构建充电网络,优化服务生态。
3运营方面建议
取得成效
近年来兴起“光储充”模式,“光伏发电+储能电池+充电桩”实现光伏自发自用微循环,具有经济性绿色等优势。若充电服务搭载光储技术,不仅能增加光伏和储能设备销售收入,还能实现电力扩容。除了利用清洁能源,业内正在探索的虚拟电厂也有望成为充电服务商盈利模式之一。因地制宜丰富充电场站内部设施元素,如增加餐饮、娱乐、自助洗车和AI(人工智能服务)等多维服务,提升用户充电体验。
建议
发挥增值服务价值,探索创新更多商业模式,打造多种服务业态共生的充电产业服务生态圈,利用智能产品和多维服务提升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体验。
4未来发展
发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,推动行业高质高效、健康有序发展。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,充电站零碳化处于进行中,协同充电场站上下游效应,从场站源头推动零碳化,实现充电站全链条的绿色发展。